#道德经十二字
绝圣弃智,绝仁弃义,绝巧弃利,
此三者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,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
「绝圣弃智」:
当进阶到圣人阶段,就不需要再去使用「智」这个
工具了,只管做好自己,能封圣者自然有自己的一
套做法、活法、价值观,早已证实绝利于民。不需
要再在意世人的评论、质疑了,
这是一个比「不惑」还要高得多的境界了。
「绝仁弃义」:
问世间「仁」为最高道德标准,因此「仁义礼智
信」仁者排行第一,中华传统认为「仁」
属木,树的年轮是不会骗人的,
成材之木最能信任,它有至实在的本质。
仁者,为公之道,天下为公,即天下之仁,乃
公平公正的法律准则,因此仁者,公正无私无
我,当今世运行至「绝仁」,乃大公无我,必经
大治,刮骨疗毒,因此「绝仁弃义」,到了
「绝仁」,甚至放弃义气,也在所不惜,
因为需要大治,乃君子之绝学。
「绝巧弃利」:
「巧」在《道德经》出现的时代不是贬义词,
表示「技术高明」,一个人拥有利于万人的高
明技术,到了「绝」的境早已无忧,这是必定
放弃更多自身能获取之利息,
到了「绝」早已过了「无求无需于求」很久很久了。
「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」:
一个人很有钱,
他不会在意他的朋友与他人是不是很有钱,
王丝聪不会在意别人有没有钱,
因为反正也不会比他有多。一个人长得很漂亮,
他不会在意别人是不是丑,反而丑的经常会更在意。
因此所有获得成就者,
到了最后都会归于平淡,到达了「少私」的状态了。
「绝学难意」以上是我对《道德经》看法,
了不起的学问是很难意会的,要看当时人的
状态,《道德经》在不同时代、不同人身上
就会有不同的解释,(《道德经》只有短短五
千字,却解释了后世时空中千千万万的道理,
更般若的是后世解释道德经的人,有很多利益
可能老子当时也没有料到,但许多人的灵感都来
源于老子,这是老子的了不起。但要知道,世界
上再厉害的经书都不是能当饭吃的,因此不要开口
就中毒)钻研者不要过分迷信别人的解释,理由是很
多解释不一定是真相,因为道家经常「不能说」,
因此钻研者最好自悟,或许它比会带来更多灵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