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名人改名实例导航 |
|
|
姓名既是人的一种符号标志,也是一种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的文化。由于中国文字意象繁复微妙,不同文字的结合常给人一种或简单,或深奥,或粗俗,或典雅的印象,不同的姓名也直接反映着命名者的心理和素养。
郭沫若
原名郭开贞。在日本留学时,一直眷恋着自己的祖国,曾一度回国参加一些活动,因学业未完只得回去,但心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,遂改名"沫若"。"沫若"二字取自家乡两条河的名字。沫水(水渡河)和若水(岷江)。这里有借代之意。
徐悲鸿
原名徐寿康。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,衣着俭朴,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,常遭别人的冷落。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,他想进学堂读书,但父亲拿不出钱来,于是他便向别人借,可谁也看不起他,这使他深感前进渺茫,世态炎凉,不禁悲从中来,有如鸿雁哀鸣,遂改名为"悲鸿"。
沈尹默
原名沈君默。著名诗人、书法家。他生来不善辞令,在北京大学任教时,有位朋友开玩笑说:"君既默不作声,何必又多张口?"其弦外之音是,既然你名字中有了"默"字,"君"字,下方之"口"岂不多余?加之同仁中有张君默,而当时国民党政府又不许百姓谈论国事,于是受朋友启发,为张扬个性,便于区别,且寓讽意,干脆更名"沈尹默",之后一直沿用终生。
谢冰心
原名谢婉莹,五四时期创作"问题小说",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,遂改名为"冰心"。"冰心"二字,取自唐代王昌龄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诗"洛阳亲友如相间,一片冰心在玉壶"之句,此名为对国家怀有一颗"冰清玉洁"之心的意思。
张恨水
原名张心远,青年时读李煜词《相见欢》"胭脂泪,留人醉,几时重?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"之句,于是改名为"恨水"并致力于为悲欢离合式的章回体小说。
赵树理
原名赵树礼。"理"与"礼",虽一字之差,却完全是两种色彩。赵树理参加革命后,1930年改赵树礼为赵树理,以示不再树孔孟的礼义,而要树立革命的真理了。
王朝闻
原名王昭文。为了寻求艺术、人生和革命的真理,1933年他22岁时将王昭文改为"王朝闻"。取意"论语""朝闻道,夕死可矣",决心以拼死闻道的精神求知求真,让自己的生命微光与祖国独立富强的光明未来熔为一体。
邹韬奋
原名邹恩润,幼名萌书。"韬奋"是他1926年在上海主编《生活》周刊时才开始用的笔名,后来成了他的真名。至于"韬奋"两字的含义,他曾对人说:"韬"就是"韬光养晦","奋"则是"奋斗不懈",含有自勉的意思。
高士其
原名高仕?,"仕"是辈份,"?"是因为算命先生说他"命中缺金",家里人给他加上去的。高仁?在发表第一篇科普小品《细菌的衣食住行》时,却署上了"高士其"。一位朋友问他为什么改名,他解释说:"去掉'人'字不做官,扔掉'金'字不要钱。"
钱钟书
钱钟书之名来自他一周岁时的"抓阄"。在杂物中,他抓了一本书,于是便名"钟书",即钟爱书籍。
服务电话:400-630-2338 联系电话:18825076972 微信 Q Q:237278889 邮箱地址:2412459030@qq.com 新浪微博:【曾梓豪居士】 工作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粤垦路624号18楼 |
『返回』
|
|
|